校内各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不断激发高校课堂教学活力,学校决定举办2025-2026年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比赛宗旨
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发挥教学竞赛的导向作用,打造一流的课改交流平台,促进广大教师加强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彻底转变,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学,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比赛时间安排
初赛时间:2025年10月9日—11月9日
决赛时间: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比赛分组
本届比赛将分为“课程思政组”“文科组”“理工科组”和“产教融合组”四个组别。
1.课程思政组。省级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原则上均须参加。
2.文科组。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教育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外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3.理工科组。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光电技术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体育学院。
4.产教融合组。参赛课程实践性教学学时占课程总学时比例不少于30%,行业企业参与参赛课程教学,包括但不限于产教融合项目合同、协同育人项目、产业学院等,签订时间在1.5年及以上。
四、参赛条件
1.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师德师风良好,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2.课程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
3.具有讲师职称的教师均须参加,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参与人数不少于学院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人数的30%。
4.产教融合组团队成员至少包含1名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且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时间须达到2年及以上。
五、比赛办法
比赛分初赛、决赛两个阶段。
(一)初赛阶段
1.比赛环节:
第一阶段:集中比赛。各学院组织参与活动教师集中进行讲课比赛,其他教师需听课,各学院要对教师听课提出具体要求,并做考勤记录。授课要求及评分标准由各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自定,每位老师授课时间不少于12分钟。该环节成绩所占比重为70%。
第二阶段:资料检查。各学院对参加此次比赛教师近一学年所教课程的各项教学资料进行检查,包括学生作业、纸质教案、PPT、教学计划进度表、课程思政教学资料等。该环节成绩所占比重为30%。
第三阶段:评优总结。各学院对此阶段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奖励。
2.活动组织:本阶段活动主要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组织开展。各学院需制定活动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活动的时间、具体安排、评分标准、奖励办法、领导小组、评委、参加比赛教师名单等),并及时总结活动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
3.其它事项
(1)课程思政组初赛环节在各学院进行。该组比赛作为我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验收环节的重要模块。
(2)各学院在活动具体实施中,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的特点,可全院统一进行,也可按照学科或专业分组进行。
(3)各学院在制定评分标准中,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考虑“立德树人”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贯穿与融合,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创新,“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应用等方面在评分中的比重。
(4)学院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评委由各学院自行选聘,评委不少于5人。按照参加决赛名额要求(见附件1),择优推荐教师参加校级决赛。
(5)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本次活动,认真安排,精心组织,落实好各个环节,保障质量,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决赛阶段
1.决赛分组:
第一组:课程思政组
第二组:文科组
第三组:理工科组
第四组:产教融合组
2.现场评审
(1)现场评审阶段,参赛教师从3个参赛选题中随机抽取一节课,进行不超过12分钟的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汇报和课堂教学现场展示,专家评委依据选手的汇报进行8分钟的提问交流。
(2)专家评委结合参赛教师申报书、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和课堂教学展示,根据《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审标准》(见附件2)进行综合打分。
(3)按决赛的四个分组(课程思政组、文科组、理工科组、产教融合组),每组根据参赛人数,分别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
3.决赛事项说明
(1)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课程思政创新报告应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发现和解决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体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举措、过程与成效。产教融合创新报告应密切围绕高校与社会或行业企业主动合作、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组织模式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等产教融合方面的内容。创新报告要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采用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报告包括摘要、正文,字数不超过4000字。
(2)课堂教学现场展示。参赛教师通过现场教学综合展示课堂教学创新的理念、思路、方法与效果(艺术类和体育参赛教师现场教学仅展示理论教学)。参赛教师可根据各自参赛课程需要,自行携带教学模型、挂图、激光笔等教学用具。为了保证师生互动效果,授课教师须自带学生8-10名。说课及现场教学时间不得超过12分钟。
(3)回答专家提问。根据课堂教学展示情况,专家重点围绕课堂教学创新的理念、组织、实施与效果进行提问,参赛教师进行回答,时间8分钟。
4.材料报送
(1)参赛教师需提交的材料。《决赛参赛选题表》《申报书(课程思政组、文科组、理工科组)》《申报书(产教融合组)》,以及《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见附件3、4-1、4-2、5。
(2)学院需提交的材料。决赛参赛教师信息汇总表(见附件6)。
以上材料,请于2025年11月10日前交至教务处教学科(尚朴楼3-7),电子版发送至邮箱:jxk3566212@163.com。
5.奖励办法
学校将根据选手决赛名次和省赛名额择优推荐参加省级本科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被推荐参加省级比赛的选手,无故不得退出竞赛,否则取消校级竞赛认定结果。
六、说明
本方案未尽事宜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1.推荐名额分配表
2.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审标准
3.决赛参赛选题表
4-1.申报书(课程思政组、文科组、理工科组)
4-2.申报书(产教融合组)
5.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6.决赛参赛教师信息汇总表
教务处
2025年9月29日